尼泊尔茶文化历史悠久,咖啡风气促其咖啡产业兴起

位于南亚的尼泊尔以茶叶生产国而闻名,且人民喝茶的历史也很悠久,而茶叶成为了尼泊尔文化的象征。不过现在喝咖啡的风气,也慢慢盛行。消费者在咖啡厅里,点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和朋友聊天,或做自己想做的事,业者表示咖啡厅和茶摊的环境大不相同,也是现在大家越来越爱喝咖啡的原因。

尼泊尔咖啡历史

咖啡种植在尼泊尔仍属相对新兴的产业,至少作为经济作物而言是如此。1938 年,传说一位名为希拉·吉里的隐士从缅甸(当时称 Burma)的辛杜省带来一些咖啡种子,将其种植在尼泊尔古尔米区的阿普乔尔地区。自希拉·吉里引入咖啡后,直到 1968 年尼泊尔政府从印度进口咖啡种子,咖啡种植才真正开始发展。二十年后,这一产业进一步向商业化迈进:尼泊尔咖啡公司(NeCCo)于 1983 年成立,1984 年农业部下属的"咖啡发展中心"在古尔米区的阿普乔尔设立。在政府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人们开始种植咖啡,并逐渐推广至尼泊尔 39 个以上的中部及丘陵地区。

尼泊尔咖啡种植规模

根据《尼泊尔商业咖啡种植调查报告》显示,在这个喜马拉雅山国首次开展的调查中,全国 77 个行政区中有 32 个地区的至少 6346 名农民和企业家从事商业咖啡种植,他们在 973 公顷土地上每年生产 1573 公吨新鲜咖啡浆果。

尼泊尔咖啡种植分布

尼泊尔主要种植产地分布在廓尔喀、加德满都、博卡拉、拉苏玛等阿拉比卡咖啡农场。

尼泊尔海拔 800 米至 1600 米的地区被认为非常适合咖啡种植,该国大部分咖啡产区都分布在这一海拔区间。尼泊尔丘陵地带众多山丘拥有适宜优质咖啡生长的土壤和湿度条件。那些土壤侵蚀严重的山丘无法种植其他作物,却恰恰是尼泊尔咖啡种植的理想土壤。虽然尼泊尔山区散布着众多咖啡农场,但产量仍远未达标,目前的产能远远低于实际潜力。

据估计,尼泊尔拥有约 100 万公顷适宜咖啡种植的土地,但目前仅有极小部分得到利用。当前尼泊尔仅在 973 公顷土地上种植约 1753 吨咖啡鲜果,这表明我们在咖啡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方面远未达到潜力水平。原因可能在于尼泊尔咖啡产业缺乏专业人才(包括掌握技术知识的人员),以及众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未能有效将这一巨大资源转化为咖啡种植园。

尼泊尔咖啡品质

咖啡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理方式。尼泊尔农民普遍采用两种方法:日晒处理与水洗处理。不过当前更普遍采用的是水洗法。

具体流程是:

  • 农民先采收成熟鲜果并出售给去浆站
  • 随后在去浆站经历脱浆、发酵、清洗和晾晒工序
  • 最终制成优质干羊皮纸咖啡。

加工商收集这些干羊皮纸后,会在中央处理厂进行脱壳处理,生产出咖啡生豆。

尼泊尔咖啡产量

过去几十年间,尼泊尔的咖啡产量实现了惊人增长。2005 年仅有 19 个地区种植咖啡,而最新统计显示当前咖啡种植区已扩展至约 32 个地区。每年咖啡豆产量已达 400 至 500 吨左右。可以说尼泊尔咖啡产业价值已超百万美元绝非夸大。推动尼泊尔咖啡产量增长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不仅壮大了该国咖啡产业规模,更深刻改变了众多民众的生活——尤其是曾深陷贫困的当地农民。

尼泊尔的山地地形限制了农民种植多样化农作物,过去仅能生产玉米、小米等作物。由于这类农作物市场需求有限,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后来他们偶然萌生了种植咖啡的念头,这一转变并非凭空而来。

尼泊尔的咖啡种植者以不同身份从事这一行业。其中既有独立经营的个体农户,也有在各类组织扶持下进行种植的群体。部分农户进行大规模生产,另一些则维持着小规模经营。有人持有正规执照合法种植,也有人未经任何认证。全国咖啡总产量正是由这些形形色色的种植者共同贡献,他们各自以或大或小的力量推动着尼泊尔咖啡产业的发展。

尼泊尔咖啡消费市场

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一家老字号咖啡连锁店喜马拉雅瓜哇是最著名的咖啡店之一,成立于20年前,被许多人认为是尼泊尔咖啡的先驱。

尼泊尔喜马拉雅瓜哇咖啡店

顾客评价普遍较高,认为 Himalayan Java Coffee 的环境优雅,服务周到,食物美味。例如,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分店,顾客可以享受到美丽的景观位置和舒适的室内环境。不过,也有顾客提到咖啡口味偏酸,但总体评价仍然很高‌。

据不完全统计,尼泊尔国内已经大约有7000家咖啡店。在当地,谈到咖啡店时,消费者不仅对咖啡饮品和咖啡机感兴趣,同样还对其装修充满了好奇,例如布置、家具、位置等等。

在尼泊尔,咖啡不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批咖啡庄园也正在崛起。据尼泊尔国家茶叶和咖啡发展委员会确认,仅在2021/22年度,尼泊尔咖啡产量就有约400吨,且预计产数量还会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