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卡咖啡和罗布斯塔咖啡有什么区别?
阿拉比卡豆:口感更甜、更顺滑;生长在较高海拔地区;咖啡因含量较低。罗布斯塔豆:风味更浓烈、更苦涩;生长在较低海拔地区;咖啡因含量较高
咖啡实际上属于茜草科(Rubiaceae)这一开花植物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有超过 500 个属(生物学上将科划分为属)和大约 6000 个物种。其中就包括咖啡豆(学名 Coffea)!虽然植物学家认为茜草科所有结籽植物都是咖啡植物,但日常饮用的咖啡主要来自两个物种——阿拉比卡(Arabica)和卡尼弗拉(Canephora,又称罗布斯塔 Robusta)。
什么是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咖啡
罗布斯塔咖啡豆源自中果咖啡树(Coffea canephore),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30%,这使其成为第二大受欢迎的咖啡品种。
其典型特征是由高咖啡因含量带来的浓烈、粗犷却深邃的风味。正因这些特性,罗布斯塔被认为非常适合用于制作速溶咖啡,目前主要用于生产速溶咖啡颗粒和粉末
阿拉比卡无疑是产量最大的咖啡豆品种。最初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高海拔森林中,据多则传说记载,早在 12 世纪当地人就已开始种植并采收这种豆子来冲泡热饮。该品种源自名为 Coffea Arabica 的植物,在咖啡行家眼中,它无疑比罗布斯塔更受青睐与推崇。
细腻、芬芳且更甜润的口感无疑是该豆种广受欢迎与认可的重要原因。尽管咖啡因含量较低,但咖啡爱好者们仍力挺阿拉比卡豆,只因沉醉于其美妙风味。从产量和贸易来看,阿拉比卡豆约占全球市场的 70%,品质更高且售价更为昂贵。
阿拉比卡主要有铁皮卡和波旁两大品种。卡尼弗拉种中我们饮用的是罗布斯塔品种,因此这一咖啡大类通常被统称为罗布斯塔。实际上,咖啡豆主要分为两大类——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两者除同属咖啡植物家族的不同物种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风味和豆子本身的特性。
两大咖啡品类的核心差异
从外观上看,首先能发现这两种咖啡豆的区别。阿拉比卡咖啡豆通常呈椭圆形、扁平且比罗布斯塔更油润,因此口感更甜润、带柑橘香并略带果香。而罗布斯塔咖啡豆则稍小且更圆润,由于含油量较低,其风味更为浓烈苦涩,通常带有更天然的泥土气息。
另一个差异在于两者咖啡因含量的不同——罗布斯塔的咖啡因浓度高于阿拉比卡。
罗布斯塔豆的咖啡因含量达 2.7%,而阿拉比卡仅有约 1.5%,几乎不到前者的一半。
此外,阿拉比卡的糖分浓度接近罗布斯塔的两倍,脂类含量也高出约 60%,这些特质很可能是消费者更偏爱阿拉比卡的显著原因。
顾名思义,罗布斯塔是一种极其顽强的植物。从种植角度来看,它更容易照料,能在多种不同环境中生长,通常产量也更高。由于咖啡因含量较高(对昆虫具有毒性,可作为咖啡种子的化学防御机制),它受虫害影响的概率更低。
此外,很少有人知道第三种商业种植的咖啡品种——利比里卡,尽管它约占全球咖啡贸易的 2-3%。利比里卡是什么?其风味可描述为果香浓郁、独特且异常强烈,得益于较低的酸度和较少的苦涩香气,余味强劲而持久。
- 阿拉比卡豆:口感更甜、更顺滑;生长在较高海拔地区;咖啡因含量较低。
- 罗布斯塔豆:风味更浓烈、更苦涩;生长在较低海拔地区;咖啡因含量较高。
阿拉比卡豆与罗布斯塔豆及其生长
罗布斯塔豆有多个亚种,每一种都展现出独特的风味特征。阿拉比卡豆亦是如此。相较于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品种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抗病能力和更高的产量。它们能在低海拔地区茁壮成长,而在这些区域,阿拉比卡极易遭受真菌及其他病虫害的侵袭。
罗布斯塔植株更为粗壮,高度约为阿拉比卡的两倍,且在高湿度环境中生长良好。开花后,其浆果需近一年时间才能成熟。由于罗布斯塔具有自交不育特性,必须依靠风、蜜蜂及其他昆虫进行异花授粉才能繁衍后代。